训练发散性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13806 浏览:589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

一、发挥想象力,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在我们地处偏僻的小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要靠老师,善于以教学中有目的、有意向性地去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因为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革新做好开沟引渠工作。例如,在语文教材《触摸春天》一课教学中对“蝴蝶在她8岁的人生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现象力,最“美丽的弧线”指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想想出的弧线:有的说是一条彩虹那样的弧线;有的说是像多种颜色的河水;有的说像藏族的彩色哈达……总之,各种说法应有尽有,我没有确定是某种说法正确,因为他们都有相似之处,都去想象,我就知足了。

二、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以事学习和深思。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运用》一课时,先出示了一道题,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而有几个学生用了方程和算术策略解答,当时我为此而批评了这几位同学,不细心、不认真……当时,这几位同学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不吭声。课后,我仔细琢磨,觉得课堂上对那几位同学的教学策略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进展。第二节课时,我及时进行调整,要求学生用不同策略解答,并说明为什么用其他策略的时候,对学生说: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无论什么策略,能服务于实际就是正确的,不必死板套用。事后,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习就应该以学生的进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宗旨,教学策略应该及时调整。虽然课堂上多费了时间,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策略的积极情绪。我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不足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策略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历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不足、深思不足、解决不足。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以几个方向来看,以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在一个课堂教学中堪称合格的教师,或者说:“给学生留下最持久的印象的教师,应当是能够唤起学生新的理智兴趣,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有探究的渴望,找到本身的动力”。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二年级下册),讲到除法竖式的计算法则:商、乘、减、比、落中的比时,我问学生比的是什么?学生一开始愣了,我并没有着急讲比的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唤起学生探究的渴望。学生得出:平均分要使剩下的不够再分为止,也就是说剩下的要比份数(或每份数)少,在除法算式中就被称作余数要比除数小。在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比的作用,接下来就有一类有关余数和除数的题:()÷5=()……?问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这时候就充分运用了比的概念:余数要比除数小,则余数可能是1或4,最大是4。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结束或进行下一题,而是紧接着问如果这道题中5换成4呢?学生立即说出答案,换成6呢,9呢?学生一一快速给出答案。紧接着,我又说如果这道题是这样()÷?=()……5,问除数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几?该怎么做呢?学生先是寥寥几个举手,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学生很准确地说出: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所以反过来除数要比余数大,由此除数可能是6或9(因为二年级只学习了表内除法),最大是9。我紧接着问如果5换成7呢?生:除数可能是8或9,最大是9。如果5换成3呢?所有生齐说:449,最大是9。好,现在你们自己举例说说看,这时课堂气氛非常好,每个孩子几乎都可以举例,也都清楚余数和除数的联系。本节课是二年级思维课,因为书本教材中没有,而通过做题发现学生掌握得非常好,无论题怎么变,孩子们掌握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