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革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7467 浏览:236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轮普通高中历史历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对此,本文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包括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体生活,个体经验,个体身心特征的联系。由于:(1)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引领教育回顾生活的需要,它有利于打破封闭单调的教学旧世界,有利于构建开放、生动、布满|英语教学论文|生活气味的教学新世界,这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适应历史新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历史课程内容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实现载体,同时也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须要遵循历史课程内容特点即时代性与基础性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3)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背离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个体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即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实现这一联系呢?从理论角度来看,(1)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2)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3)教师应能够正确的把握历史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4)教师应明确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目的及方法、范围。从教学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应掌握基于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设计理论,如设计原则,设计观、设计程序,并能够进行设计实践操纵,由于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离开了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是一种教学空想。总之,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实施历史新课程教学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探索。它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历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将这一联系常态化,使其成为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为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关键词】: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学生活联系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0引言部分10-15一问题的提出10-11(一)总体思路10(二)具体目标10-11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1-13(一)关于教育(教学)与生活的关系11-12(二)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实践12-13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13-15(一)研究内容13-151.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缘由13-142.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论探索143.基于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设计探究14-15(二)研究方法15(三)研究意义15讨论与分析部分15-69一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缘由15-33(一)引领教育回归生活的需要15-191.教育的对象162、教育的属性163.教育的目的16-19(二)适应历史新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19-25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20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20-21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21-224.及时地反映历史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成果22-25(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25-331.学习方式的内涵及重要性25-262.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现状分析26-283.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28-33二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论探索33-53(一)、教师应树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33-381.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观34-352.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观35-373.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观37-38(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与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38-46(三)、要正确理解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与要求46-501.从课程性质来看47-482.从课程的特点及要求来看48-50(四)要明确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目的方法及范围50-531.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的方法51-522.有利于实施教学方式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方法52-53三.基于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设计探究53-69(一)理论探究:影响教学设计实施的几个理论问题分析54-59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设计观54-552.要明确教学设计的原则55-573.要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57-59(二)实践探索:基于实现历史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设计操纵及分析59-691、设计背景592、设计操纵及分析59-69结论69-70参考文献70-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