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论述与实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375 浏览:144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旨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方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实施;二是学校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开发程序包括组织建立、情境分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组织、实施、评价六个环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政策性依据;以地方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性依据;以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主体性依据;以传统体育课程所存在的缺陷为反思性依据;以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为客观性依据。考虑来自地方政府与教育部分、校长与体育教师、学生与家长、学校体育环境、社区体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校长的介入和支持、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运动情趣的形成、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着名度的提高,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面临工作量大、教师时间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场地器材缺乏,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等困难。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主要存在以“必修 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以开发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五种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进行个案分析。该个案充分体现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地方特色,发挥了地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推动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教学走出了封闭的“塔”;并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呈现出繁荣景象。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习惯势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概念模糊,熟悉偏差;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缺乏体育课程专家的技术指导;盲目追求兴趣化、特色化,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评价基础薄弱并带有随意性;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有:借助课题立项、借助外部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加强自WP=3身素质的提高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论文提纲】:1前言7-121.1选题依据7-91.2研究意义91.3研究目的91.4研究的整体思路及工作流程9-122文献综述12-172.1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12-132.2国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3-152.3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5-162.4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6-17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183.1研究对象173.2主要研究方法17-184研究结果与分析18-1084.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及实质18-274.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27-314.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及影响因素31-364.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类型及活动方式36-414.5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41-644.6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分析64-734.7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多样体育校本课程模式评析73-904.8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个案评析90-1004.9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与问题100-1044.10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104-1085结论108-1096建议109-111致谢111-3参考文献3-117附一117-121附二121-129附三129-134附四134-136附五136-139附六139-141附七141附八14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