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9075 浏览:337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打下基础,为继续和传播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通过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取得的巨大成功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深入思索。当于丹以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将她的《论语》心得传达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才蓦然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原来还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聪明和精神气力。
众所周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个性和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文化的气力,体现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的进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历过战争的重创,恢复和进展经济是其首要任务,但他们都没有忽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和进展,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阶段都非常重视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承传。香港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聪明。”语文是文化特点最为鲜明的学科,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传离不开语文这一媒介,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那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课堂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点,就要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散文、戏剧、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即使现代当文学,诸如朱自清、郁达夫、余秋雨、史铁生的散文,徐志摩、闻一多的诗、的词,鲁迅、沈以文的小说等,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文学色彩。假如我们充分挖掘现当代文学中的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能强化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应该以引导学生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做起。古诗文作品简短精炼,言简意丰,意境很美,如唐诗宋词,学生都喜读乐读。当这种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其它的文化典籍,学生的阅读就会由浅入深,阅读的兴趣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古代文化典籍阅读成为一种兴趣、时尚和爱好。我们既可以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经典,诸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等等,高中的语文课本都涉及过这些文化典籍,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文化典籍的兴趣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

三、开设普及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求灵活多样,尤其是选修课的设置为对于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学选修课与大学选修课有所不同,中学生文化水平毕竟有限,所以选修课应该定位在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打下基础。高中阶段,可以简单地开设一些学习经典的选修课,如“诸子百家”知识先容,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古典小说的阅读鉴赏等,中学阶段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形成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赋予学校一项基本权利。校本课程在体现地方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突出传统文化的分量,包括当地的传统文化,为了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除编写一些富有特点的《语文经典读本》之外,应当适当编写突出地方文化特点的读本。低年级学生可以了解当地历代名人创作的诗、词、曲、赋等;高年级的学生则以经典阅读,并对当地的地理风采,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书法绘画、生活习俗等地方文化稍有涉猎。

五、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活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古诗文朗诵会,节日文化活动(诸如春节联欢活动、中秋节晚会、端午节诗文创作会等)。地方文化探讨活动,地方历史文化探讨活动,文化经典读书活动等,使学生在实际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照抄过去,而是在继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教学论文,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要有面向新世纪的鲜明的时代精神,要探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新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