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4627 浏览:151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技能,是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语言技能的练习。
一、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道”与“授业”同步进行的教书育人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势必带有教育性。教师的语言不应是随意的无目的的“闲谈”,更不应是信口开河,而应该是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能够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和启迪的教育性语言。
课堂口语的教育性,也渗透在组织教学的语言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总是精心设计组织教学的语言,细致地考虑如何运用语言才能使学生安静下来,说什么才能使学生专心听讲,如何组织教学才能使课堂井然有序,怎样才能牵动学生的心……这一切决定了组织教学的语言也应带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的取得与教师个人的素养联系密切,常常流露于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言谈之中。例如,一位教师请学生读课文,他是这样讲的:“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好,请××同学来读。”待××同学读完之后,老师说:“读得很好,看来你在课下做了认真的练习,请坐下。”看似普通的几句话,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爱护。这对于密切师生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以及进行文明礼貌的语言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科学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决定的。课堂只能传授科学的知识与文化,它是知识的殿堂,塑造人类灵魂的摇篮,不允许传授封建迷信与唯心主义思想;不允许信口开河,道听途说。无论对一个概念的解释,一个命题的阐述,甚至对一个人物的评价,都要客观无误。
如,一位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偏旁与部首实在是一回事。偏旁就是部首,部首就是偏旁。”这位老师交代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偏旁与部首并非一个概念。
三、规范性
所谓规范,指的是规定的标准。教师的语言就是一种标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练习。因此,教学语言理应成为学生语言的样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并使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节奏、词汇、语法等诸方面全面达标。
四、直观性
所谓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生动形象,既幽默诙谐、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融意会于言传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瀑布》一诗,通篇无一字直接描写瀑布的声、色、形,而一位教师出色而又直观的讲解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如见其形。他绘声绘色地讲道:“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千丈青山岿然不动,瀑布像白银一样镶嵌在上面,形容了瀑布的色彩又写了它的静态。走近呢。瀑布溅起很多水点犹如粒粒珍珠,看上去瀑布不是像一座由无数珍珠串成的屏风吗?远看如银链,近看似珠屏,有形有色,化动为静,写得多美啊!”教师还用十分形象、直观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风吹过瀑布,小水点在不同层次的疏密动态。“如烟”是形容小水点及水气上升飘散的状态;“如雾”是形容小水点在中层团聚的状态;“如尘”是形容下层小水点纷落的状态。通过教师传神的讲述,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瀑布,而且感受了瀑布的美,祖国山河的美。
五、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体现在对某些知识的讲解“留有余地”上。善于启发的教师往往喜欢“话到嘴边留半句”,他的工作是“举一”,而“反三”是学生的事,教师则以不越俎代庖。美国一心理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我们所面对的不足,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由于没有什么使人感到兴味,我们就不再感到兴趣了。”确实,语言用得蕴藉委婉,耐人寻味,才能让学生有咀嚼和思索的余地,才能进展学生的智力。但蕴藉不即是深奥,“留有余地”也并非是故弄玄虚,启发的最佳时机是教师将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时稍加点拨,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思维,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只“供一饭之需”的“鱼”,而应该是“终身受用”的“渔”。
六、针对性
如何使教学语言体现针对性的特点呢?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打个比方,教师可以对高年级学生讲“肖像”,对中年级学生讲“外貌”,对低年级学生则只能讲“长得什么样”,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要想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师就一定要留意探讨学生,探讨学生的实际,探讨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到有的放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