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视觉化理据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277 浏览:189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 要:网络媒体催化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并且使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增加了语言的可视性、形象性,即网络语言越来越视觉化了。本论文侧重以符号学、传播学的角度归纳出了网络语言视觉化的三个体现并浅析、探讨了视觉化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语言;视觉化;体现;原因
语言是作为一种媒介而诞生的,由此它的使命就是传播。网络媒体是一种可视、可听、可交流互动的综合媒体,它为大众提供了图、文、声全功能信息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们的视听感官,这样就使语言在网络中的传播增加了许多辅助手段,用以克服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对信息的简化。由此,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网络媒体的催化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增加了语言的可视性、形象性,即网络语言越来越视觉化了。在此,我们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仅限于网民在网络聊天室、各种即时聊天工具以及论坛中利用的语言。
在网络聊天中,网民们重视视觉要素的运用和建构, 采取符号、点线、图片与话语结合等方式,向“网络语言”输入尽可能多的视觉因素,力求使自己的表达既准确到位,又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本论文就网络语言的视觉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 网络语言视觉化的体现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中,由于有网络多媒体各种强大功能的支撑,网络语言出现了显著的视觉化倾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文字符号的可感性

①利用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因素来突出文字符号的可感性
文字符号的可感性是指文字符号能引发人大脑皮层的表象活动,能让人见字生象,望文生义。汉字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它在形成渊源上就有很强的象形因素, 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形表意的字体构成的特点, 使我们能够看“ 字”就明“ 义”。由此可以说, 汉字就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代表。汉字的这种特性使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近来在网络交流中流行的一些古汉字就是对这方面很好的一个例证。如:
囧(jiǒnɡ),这个形似哭丧人脸的“囧”,本意是“光明”。可是,流行于网络后,“囧”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囧”的“口”被看做人脸的轮廓,口里的“八”是两道因沮丧和悲伤而下垂的眉毛,八字下面的“口”则是受委屈而张开的嘴。字的发音和“窘”一致,使得它成为表达沮丧、悲伤和无奈心情的代名词。
这种套取古字字形,创出新义的用法完完全全把这些汉字变成了纯粹的表意符号。这几个古汉字之所以能够重新回到现代人的视野中来,是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让网民“看字明义”。它们在网络上的风行正体现了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们对视觉化因素的情有独钟。
②频繁利用“隐喻”来突出文字符号的可感性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这个历程叫符号化历程。一个完整的符号化历程包括表达者、接受者、符号、客观对象四要素。当符号化历程侧重于表达者与符号之间的联系,即根据表达者的意向选择符号的历程,叫表达。表达的主要方式包括了隐喻和转喻。转喻是相关性的接近联系,它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两事物间现实的接近联系。如“前面走来了一个瘦子。”其中“瘦子”指“很瘦的人”,这是用人的外部特点替代某人。隐喻是相似性的联想联系,如“前面走来一个竹竿。”这句话中,喻体“竹竿”和本体“某人“之间没有任何现实的相关联系,它们之间是靠人们的主观联想,把没有任何本质联系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此,隐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侧重体现的是表达者的主观联想动机。
隐喻主要是通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来的,这种相似性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
物理相似性指的是事物之间在性状上、声音上和功能上的相似。如网语用“大虾”指代电脑高手,由于电脑高手必定长期坐在电脑前,弯腰弓背,长此以往,形如大虾。用大虾名之,不仅形象且视觉可感性极强;用“灌水”表示在论坛上大量发表内容冗长、空洞的文章,说的这些无聊的话和向物体中猛注入的水在功能上是一样的:都是多余的。
心理相似性指的是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拍砖”一词在网语中指论坛上的争论,互相批评、抨击。“拍砖”的动作和网上的批评意见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网语“拍砖”表达的是,某些尖锐的意见不给作者留丝毫情面,给人的打击和往人脑门上拍转头的打击效果一样甚至有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符号学认为,并非所有的文字符号都能引发人的大脑皮层的表象活动,让人见字生象,望文生义。运用隐喻的前提是语符本身必须有具象性,即语符能带给人一种感官印象,能使读者脑海中清晰浮现出对象的一幅画面,以而实现视觉化的表达效果。

2.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键盘图形符号”

“键盘图形符号”指的是将键盘上的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用来模拟一定情状的图形,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而且简约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利用了微笑符号“:-)”。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接号,再加半个括号组成的符号迅速成为了网络上最为流行的符号语言。这可以算是网络中的第一个键盘表情符号。之后,以“微笑”符号“:-)”为蓝本,网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形象生动的键盘图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面部表情图形,即利用键盘生成的符号模仿人的面部表情。 “(╯-╰)”表示无聊或者是很无奈,“::>_<::”表示哭泣,“#^_^#”表示脸红了,“^_~”表示俏皮地向对方眨眼睛。
②动作图形,即模仿人的动作的图形。如 “z( U__U )z”表示双手插腰正在生气或是指责别人,“orz”“OTZ”“or2”等表示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_^)/▽ ▽\(^_^) ”表示两个人在干杯。
③表物图形,模仿物体形象。如“^(oo)^”表示猪头,“=^.^=”表示猫咪,“(0^◇^0)”表示麻雀,“□:≡”表示章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