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4588 浏览:12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辅导员岗位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专业化岗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趋势日益加大,这将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本文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职业化道路、职业认同感等问题出发,初步探讨了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流失 职业化 稳定
1674-4810(2013)01-0079-02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拥有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提高高校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2006年,教育部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在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配比、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明确的说明。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依然严重,“两极分化”日趋突显,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以年轻教师和年老教师为主,中年教师为辅。据统计,高校辅导员一般任职时间在2~5年。辅导员队伍的流失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提高,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及职业化建设。找到辅导员队伍流失的根本原因,采取措施缓解并最终解决辅导员流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分析
自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逐步突显,并发展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政治素养的专业化队伍。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但辅导员队伍工作强度大、职业生涯发展不明、个人成就感低等问题造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
1.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加大了辅导员工作强度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三种角色: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思想政治引导是辅导员工作的主线,学习生活指导是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提出“高等学校总体上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目前诸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均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一名辅导员至少面对200名学生,并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真实需要的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引导等等,仅仅这几项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引导当代大学生,辅导员们需要随时随地加强自身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辅导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学校与院系的“双重管理”,高校辅导员需要同时接受学生工作处和学院的直接领导,成为各项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办学理念一直为“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很多人就此认为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高校辅导员也成为学校部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引导已使辅导员们忙碌不堪,辅导员工作的无边界性加之纷繁复杂的日常性事务,无形中造就了高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黑”的局面,工作强度之大无法想象。
2.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缺失,职业生涯发展不明
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及知识层次的提高,使辅导员队伍本身对职业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地位、成就感、愿望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高校专业教学老师通过讲课、测试等形式体验上课的效果,当学生了解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时,任课老师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成就感便得以体现。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而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无法用标准去量化,短期内无法看到任何成效,使绝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上形成了“干好干坏或干与不干”都一样的想法。加之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感恩意识逐步淡化等也使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中难以得到对自身的肯定,加大了辅导员对自身价值及职业成就感的困惑。
2006年7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文件中明确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点:(1)努力工作,积累基础管理工作经验,争取成功转型到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中;(2)通过专业知识的发展及积累,走专业职称晋升道路。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的繁杂,工作性质的无边界,使绝大部分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扩充,特别对于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而言,发文章评职称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工作基础之上,职称之路显得难上加难。因此,对于第二条职业化道路而言,更为普遍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或学历层次的提高,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去。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应聘高校辅导员岗位,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这种转型也相对呈上升趋势。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转型,都使辅导员职业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流失。
3.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动机不纯
第一,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繁杂,工作上时间和空间的无边界,工作性质界定的模糊,辅导员往往从思想政治的引导者沦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凡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挂钩,加之周围同事或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度不高,认为辅导员是因为无能力教学而从事辅导员工作等,进一步造成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降低。
第二,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进入高校难度的加大,使较多高学历层次的人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仅仅将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跳板,在进校之后,开始寻求脱离辅导员岗位的路子,并最终成功转型成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或专业教学老师。这种职业动机的不纯也成为辅导员流失严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 高校辅导员流失的对策探讨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岗位之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近几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严重流失,伴随而来的便是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无经验化等,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对辅导员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从制度、职业道路、待遇、工作强度等方面入手,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逐步减少辅导员的流失。
1.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同时接受来自学校和院系的直接领导,辅导员成了学生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的最终落实者与实施者,无形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如若能够明确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减轻辅导员从事日常事物性工作的时间,一方面能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更全面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2.搭建好辅导员职业生涯平台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既可以走教师晋升的路线,也可以走管理干部晋升的路线。但是,还没有出台完全针对辅导员职业的评定晋升体系,如果能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所带学生数,在心理辅导、思想教育、职业引导等方面制订类似专业教师的等级评价体系,并提高辅导员等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形成一套属于辅导员队伍晋升的专业化路线,就能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建设。
3.制定严格的选人、进人制度
目前,高校年轻的辅导员多把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跳板,进入高校后,一两年内立马转型成为专任教学老师或管理干部行列。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高校制定相应的进入制度,严把进人关,从源头杜绝辅导员队伍流失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流失现象由多方因素造就,解决此问题,需从制度、待遇、职业生涯发展、地位等多方面出发,提高辅导员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魏魏、刘瑾.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