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浅谈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对策技巧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34130 浏览:1580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引发数学思考”直接指向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启迪和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而有的教师并非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只是片面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氛围。在热闹的背后掩盖的是学生学习的空乏,缺少用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多做文章。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发数学思考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我先让他们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然后再去度量课桌面的大小。量着量着,有的学生认为这样量比较麻烦,就停了下来,静静地思考:1平方厘米是不是太小?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这样,学生就处于矛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着如何解决问题。

二、在操作探究中诱发思维

小学生非常喜欢动手操作。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常规的推导方法是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操作把它们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再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沿着三角形高的一半剪下一个三角形,再和剩下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沿着高的一半剪下,把剪下的部分沿着高剪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再和剩下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虽然和课本上的拼法不同,但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表达了多种解题思路,既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又开拓了视野。

三、在语言训练中展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专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关键是看学生思维的参与,即主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所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权利,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通过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要求学生看着图形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把公式的推导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形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讨,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后,我就让学生尝试着解决课本中的思考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9厘米;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求圆钢的体积。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一种解题方法:3.14×25×8=628(立方厘米),628÷4=157(平方厘米),157×9=1413(立方厘米)。即先求出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圆钢的体积。此时我启发学生:“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学生又一次沉浸在思考中,不久便找到了另一种解决方法:8÷4=2,9×2=18(厘米),3.14×25×18=1413(立方厘米)。即先求出圆钢的长度,再求出圆钢的体积。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性,鼓励和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在学会反思中提升思维水平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有疑、无疑,正是这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促进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进而有新的发现,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利用每节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收获与体会?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会了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梳理学到的新知识,还能沟通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识的延伸进行思考、探寻。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或通过几节课就能奏效的,应坚持长期有效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