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德育提升德育效能,以摒弃“升学德育”开始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7384 浏览:23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升学德育的基本特征

1. 目光的短视性

升学德育以服务升学为目的,以学段(小学六年、中学三年)为周期进行规划。这种规划以学段内不出事(不出安全问题)为最低目标,以个体升入重点中学或大学,群体的高升学率、高重点率为最高目标,在横向上零散的不成体系,在纵向上割裂各发展阶段的联系性和继承性。因而,升学德育必然是短视的低效的。

2. 机制的单一性

德育的效果有赖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任何一部分功能的缺失都会使德育功能大打折扣。升学至上的德育工作目标得不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响应,使学校独挑大梁,唱起了德育的“独角戏”。

3. 目标的功利性

绩效工资的推行,突显考试的重要性,考得好,名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利双收,考不好,身败名裂。在这种背景下,升学德育的功利性趋向最大化,只要对考试有利,哪怕取消德育活动,哪怕加班加点,哪怕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功利的趋动下,个别学校甚至放弃了升旗、班会等传统的德育阵地转而搞文化科教学。

4. 方式的粗暴性

升学德育的工作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哄、吓、压、罚”。“哄”就是用精巧语言和华美的故事笼络学生;“吓”就是恐吓,对部分较为成熟的笼络不住的同学进行恐吓,使学生接收规范;当“哄、吓”都无济于事时就采用“压”,用师道尊严和学校权威强迫学生接受;“罚”就是对极少数不听话的学生进行惩罚,让学生屈从于权威,同时也有杀一儆百的作用。
通过维护师道尊严,通过“哄、吓、压、罚”的高压态势,升学德育短时间内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校园秩序,促进学校升学率的大幅提高。但当这种外部压力一旦消失,学生就会反弹,道德就会滑坡,一系列学生沉迷网络、校园暴力、校园XX“门”事件以及(个别)大学生戮师杀亲案件充分暴露升学德育的不足,呼唤着提升德育效能,进行德育的变革。

二、走出升学德育的困境

1. 确立人本德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德育工作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校将“高尚人格、高雅情趣、高远志向”的德育目标按年级进行分解,确立了高一年级的规范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二年级的礼仪教育、预防教育和自主教育,高三年级的理想前途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并将德育主题序列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年的十二个月,我们依次进行“文明素养月”、“传统美德月”、“感恩向善月”、“环境保护月”等主题月活动。这些活动把德育管理的外部约束与行为内化有机结合,既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意识,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能力。

2.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建者和传播者,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社区是社会的缩微,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环境,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德育工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德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功能,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德育的优劣成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每年为老师们送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籍,组织老师们阅读,进行读后感的撰写和评比,借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坚持组织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和管理经验,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坚持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论坛”,进行头脑风暴,交流育德心经。学校为每个班主任配送的《班主任之友》,提供丰富的教育案例,使借他山之石攻我校之玉成为可能。全员参与、骨干先行的德育网络和首见负责制使全校员工集思广益,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