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熠熠让学生“错误”熠熠生辉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6250 浏览:1200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局限于认知水平,学生会不经意地出现错误,在小学生眼里,错误通常会被放大,很多学生会把错误和羞耻联系在一起。同样,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答案时, 老师心中不悦,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再接二连三地换学生回答, 直至出现正确答案为止;或亲自加以纠正,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心出错会受到同学嘲笑,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参与,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错误看成难得的财富,并且好好加以利用。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因错误变得熠熠生辉,富有生命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思起于疑,欲擒故纵”“结合情境,机智生成”“巧设陷阱,幡然醒悟”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巧用学生错误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学生建立并理解数学概念需要经历一个观察、比较、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抓住学生错误的本质顺水推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逐步引导他们层层深入,最终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低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给它取名叫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并请学生给这类物体取名。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学生还会给正方体取名“长方体”,教师继续板书“长方体”。下面是一段师生对话:
师:既然这两种物体都叫长方体,那我们把这两个物体用一个名字表示,好吗?
学生立即制止:不行不行,会混淆。
师:为什么会混淆啊?
生1:他们不完全一样,第一种物体的几个面不一样大,第二种物体的面都一样大。
生2:还有第二种物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第一种物体的面大多数都是长方形。
生3:老师,我还发现了第一种物体看起来长长的,第二种物体正正方方的。
师:那看来它不能叫做“长方体”喽?
生:肯定不能。
师:那你们再好好想想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正方体。
师擦去第二个“长方体”的“长”,改名“正方体”。
在此案例中,教师从学生感性认识的错误认识出发,进行引导对比,不仅能引出正确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还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提升了辨别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思起于疑,欲擒故纵

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已有经验知识入手,因此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事物的概括往往不一定全面,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质疑,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疑惑的问题,从疑惑点入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笔者先是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样的特征。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先前经验,学生猜测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更有学生举例33、66、39都能被3整除。听到学生的这些答案,我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又写下了这样一组数:86、43、4519、539,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数个位上不是3就是6,要么是9,都能被3整除吗?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于是开始怀疑之前的推想。正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我再次出示一组数据18、420、2804、5002、7489,学生经过计算发现虽然这些数的个位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竟然能被3整除。我这时故意对学生说:“老师有个特殊本领,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已经完全被激发,产生了揭秘“特殊本领”的强烈,个个争先恐后地问老师:“你是怎么判断的啊?”我神秘地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答案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堂课听课效率很高,注意力都很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情境,机智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想法和大胆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亮点。即使这些想法是有偏差的,教师也应该直面学生的错误,合理沿着学生思维的偏差,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把“错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探究点,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自然地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具体方法。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后,老师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它的二分之

一、但有一个学生折成了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同学的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一?
生1:不是二分之

一、是四分之一。

师面向折出四分之一的学生说:你能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吗?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份之一。
师:四分之一你会写吗?
生板书。
师:刚才老师要折出二分之

一、他却折出了四分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醒他的?

生1:上课要认真听讲。
生2:要考虑好了才不会折错。
生3:一定要懂得二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提醒得很实在,但老师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我让他折出二分之一,他竟然创造出四分之一。同学们,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分数吗?听到老师这样的引导,同学们纷纷迫不及待地创造出表示各种分数的图案,教师这样机智处理学生的“错误”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标。

四、巧设陷阱,幡然醒悟

学生通常有固定思维,会利用先前经验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判断,教师只要稍动脑筋,巧设陷阱,学生就往往会“中招”。在学生“中招”之后,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反而极为深刻,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下面一道题:一块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答案:(5×4)÷(1×1÷2)=40(个)。
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剪多少个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用(5×4)÷(2×2÷2)=10(个)嘛!学生中计了却全然不知。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验证,或画图并标上长度,很快有学生出声了:10个不对呀!只能是8个!教师笑着表示肯定。
在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仅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通过错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长智慧。就教学而言,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其错误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智慧。这些错误如果能被教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 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这样的错误反而会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更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作为教师,就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 并善于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提升课堂的催化剂,提高学生成绩。?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