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如何上好一堂高中语文课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6374 浏览:214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把语文放到它的源头上去,在本真的状态中评议用语文。让学生学会感受语文、感受生活;学习他人如何感受语文、如何感受生活;学会用语言理解生活,学会用语言理解其他相关的东西。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高高兴兴读书、认认真真写字、真真切切感悟、实实在在实践。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道理、概念、结论。这些东西学过就忘、考过就丢,既不能形成语文能力,也不能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

有教育者说:留下语言而不是内容,留下形象而不是概念,留下情感而不是道理,留下思考而不是结论。思考激活学生的智慧,聚注学生的意志,形成学习语言进入文本的心理意向;形象是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归宿。语言、形象、情感、思考四位一体,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沉的思考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殊的时空、境遇,可以慰藉过去留在心里的形象、情感、思考得到一种慰藉、一种动力、一种激励,成为人生的一种资本。所以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短歌行》时,让同学从中总结出立志与成材、机遇与成功、尊师与重教、礼贤下士、科教兴国等主题。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和疏导使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上成以启发道德思想为主的内容,应该随着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而加以取舍。
在以前的讲课中笔者依赖教学参考书,甚至于离开它就上不了课。在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们的交谈中笔者认识到:是自己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还都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感悟与积累中获得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课怎么上。没有教参的课文怎么讲?后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很简单,即讲出教师认真阅读后得到的感悟,也许你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但这与不认真读课文而只照搬教科书结论的做法,其差距何止以道理计!笔者要说的是,“课”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从教态度、为学态度,是一种心态的外现。怎么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GetFullDomain}
才能讲出你自己呢?

二、随心上出真境界

首先,扔掉拐棍,自己走路。备课时一定先熟读课文,有必要时再看教科书,切忌在阅读课文之前把教参上的课文分析抄到教案上。经过自己用心阅读,才能知道一篇文章会在什么地方需要作者有编外之音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是讲出了教师自己的心得,也才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其次,扔掉框框,独自品味。前几年盛行“解词——分段——概括——写作特点”的课文分析模式,常常束缚了教学创造力,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领会文章写作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需要独自去品味,而不是拿一个标签式的结论就算完事。
最后,扔掉枷锁,独立思考。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分数是教育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现在,考试当然还是得有的,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扔掉分数这个枷锁,谁就能真正地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除了字的读音与写法答案是唯一的以外,其他从解词到造句与写法分析,答案几乎都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开放式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独有的感受及与人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经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与参考书上的可能不同。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自己的教学。比如笔者在讲《游褒禅山记》时,讲完了第一自然段紧接着讲了第四自然段讲作者在游玩时的第一个感悟,然后讲了第

二、三自然段,学生理解得很快,接受得也快!

三、设置感悟体会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阅读课文,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作者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从而享受另一种人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将自己的共鸣与感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作业设置当中,我有意设置了感悟体会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学完《祝福》后,我设置了如下作业题:针对《祝福》中的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学完《陈情表》以后,结合课后补充材料,我设置了如下作业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做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针对这种现象,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类作业的设置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基本内涵,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文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学生在参与讨论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能畅所欲言,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既立足于对课文本身的思考,又向课外延伸,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张扬。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