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2674 浏览:105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依据美国课程理论学者泰勒、布鲁姆和派纳等人的理论,将北京的明代法海寺壁画作为教学资源转换为课程设计,开发出神学文本和美学文本两个课程。神学文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壁画思想含义的理解能力并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美学文本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壁画的视觉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能力。本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的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为30个学时,课程实施后进行了教学反思与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法海寺壁画神学文本课程设计;法海寺壁画美学文本课程设计;教学反思与研究;结论五个部分。【关键词】:法海寺壁画现代教学转换公共教育课程资源文本
【论文提纲】:第一章绪论6-16一、法海寺壁画教学转换问题的缘起6-7二、法海寺壁画研究的概况7-10三、壁画资源作为教学文本的理论依据10-12四、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课题介入者12-16第二章法海寺壁画神学文本课程设计16-27一、课前调查16-17二、课程目标17三、课程内容17四、组织教学17五、考核评价17-27第三章法海寺壁画美学文本课程设计27-42一、课前调查27二、课程目标27-28三、课程内容28四、组织教学28五、考核评价28-42第四章教学反思与研究42-57一、神学文本课程的反思与研究42-50二、美学文本课程的反思与研究50-57第五章结论57-58参考文献58-60附件:课程资源——法海寺壁画说明60-76一、法海寺壁画概述60-61二、佛教起源与法海寺建筑概况61-63三、法海寺壁画图像说明63-7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