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10527 浏览:442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一轮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转变。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有的课堂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课堂有着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分夸大自主而疏忽了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重心,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就由教学的主,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别,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引导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联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教师很少引导、点拨。
如“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而有的学生就是选择最短的段落来读。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他们就答不出来。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能全凭好恶。试想,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又怎么能读懂全文呢?
再比如学习《草船借箭》,学生分别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角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足,老师指导说:“课文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探讨,留意捉住他的特点。”结果学生各自浅析自己所选的人物,也有一定见地,但是探究过于分散,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理由有哪些”这个不足缺乏完整的熟悉,对文本的思想价值未能正确把握。
我以为在教学中既不能“老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老师随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同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一味追求教学策略忽略了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目的和策略以及策略与策略之间,都有着着相互依存、相互推动教学论文的辩证联系。一般来说,引导学生个人阅读文本是主要的策略,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辅之以集体讨论、多媒体演示、自主代表作等。但现在的教学实施中,有些课出现了策略泛滥、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中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要录音机代劳。
曾听一位教师上《将相和》一课,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课件——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不足。这不是剥夺了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机会吗?学生看多媒体固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以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三、为了尊重学生评价盲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于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便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老师对学生的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
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其间,教师请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一位学生的发言明明大大偏离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却在一愣之后,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革新教学论文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这样的评价行吗?对于小学生来说,当然是“言者无罪”,要鼓励这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但对于一些是非很分明的不足,老师应该绝不含糊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进展为本,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允许有分歧,但不能没有共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