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语用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0699 浏览:455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非议,对它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语文建设》第1期刊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副司长李宇明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语文学界历来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谈到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足,他说:“如何定位语文教育,不足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以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语文学科应当凸现语言性。由此人手,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固然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修养、科学修养,但这些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现实的语言交际得以展现。语文教学的对象主体是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而语言与交际主体的联系恰好是语用学探讨和关注的对象。
语用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以其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对语言的灵活生动的考察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它关注话语存活的现实语境,聚焦动态的言语行为,考量语言背后的深层作用或真实内涵,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积极有益的启发,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汲取语用学的营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积极的语用对策,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效果。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可以以下几方面设定语用对策。

一、巧设语育疑阵。诱导学生入境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典型的话语社会,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同一的舞台上上演一个45分钟的“话剧”。这无疑教师拥有话语交际的主导上风。利用这一上风,教师应该刻意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围绕教学内容巧设语言疑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而引导课堂“话剧”“愈演愈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场面的华丽,师生互动,一问一答,而所问和所答要么简单无比,要么程式刻板,实在收不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效果。
语文教师的“问”应当立足于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基本了解上,“问”实在也是一种言语行为,课堂上教师“问”要体现出话语的质量,问得准,问得巧,问得活,问得有梯度,有逻辑,问不在多而在精,“问”要有启发作用,要有点拨作用,要有引导作用,甚至还要有命令作用。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不足:(1)《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每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当仔细阅读它,你对《红楼梦》了解多少,能说说吗?(该不足表面上是在实施“问”的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它还隐含一个间接言语行为,即要求学生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中国知识分子,仔细阅读《红楼梦》)(2)昨天我上网冲浪,看到一个署名曹雪芹的网友发帖,说要状告人民教育出版社,由于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便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擅自将他的《红楼梦》第三回回目“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改成了“林黛玉进贾府”,其他回倒还好说,只是这了解作品的最重要的一回被篡改了题目,着实让他不能容忍。我想这一回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闪亮登场,大家预习了课文,能列一下人物的出场次序和出场方式吗?(3)请大家讨论,在这一回当中,除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外,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人物?能说出理由吗?解决以上三个不足,本课时的任务便顺利完成了。

二、变换交际地位。构筑交流平台

语文课堂上教师起着话语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话语表演,而应该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而进行的师生言语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转换话语角色,换位思索。多元表达,在充分交流与磋商的基础上获得真实的生活感知和言语经验。比如可以进行师生换位,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模拟教师的上课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提出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介入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练习表达,练习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在生动活泼的话语平台上展示话语能力,经历丰富典型的语文生活。在一些话语性比较强的作品比如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精微和奥妙,最好的策略便是用自身去置换作品中的人物,在与作品中的人物的对话中寻求感受真实言语构成的生活天地。小说的分角色朗读、话剧的课堂剧改编、诗歌散文的配乐朗诵都是进入角色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可以成为把酒邀月浩气飘然的诗仙李白,也可以变成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可以模拟指点山河激扬文字的,也可以效仿婉约浪漫碧水柔波的徐志摩。可笑可悲的孔乙己,可怜可叹的阿Q,这些著名的文学形象的把握,往往靠教师营造出特定的虚拟现实语境。像话剧《雷雨》的教学,只要能让学生演好课堂剧,深刻感受作品高超的言语艺术,教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排挤浅析,脱离了具体语境的理解终极不具有说服力。也不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记。以而无益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兴趣的培养。

三、变化语言形式,塑造言语楷模

语文学科的语言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具有高超的话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自己具有吸引力的话语给学生塑造言语楷模。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追求言语的美。静态的语言无所谓美不美,只有在具体的使用当中才能体现出美来,而并非所有的言语都能成为审美对象,言语的美“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马克思语)。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该以教学语言的形式美人手,用和谐的声音,诉诸学生的视听,使他们产生美感。而言语美的主要特点是同中有变,双声、叠韵、叠字、排偶、反复、回环等属于求同法,恰当地使用这些修辞手段,可以使言语获得整洁一律、均衡对称、循环往复等形式的和谐美,但必须同中有变、骈散结合、擒纵有度、自然亲和,这本身就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言语美的更高层次是它的内蕴美,它要求欣赏者必须进入高一级的熟悉过程即凭借联想和想象,才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话语艺术的最高追求。语文课堂并不是肃穆的殿堂,它是五彩斑斓的社会,于是教师应该以尊者长者圣者的位置走下来,做一个普通者平凡者,拉近与学生的交际间隔,走进学生的言语世界,融入学生的语域,用幽默、新奇、时尚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消除交流障碍,使语文课堂最大程度的生活化。有一次我给学生讲幽默的技艺教学论文之一是故意生搬硬套,学生让我举个例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