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僧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22718 浏览:1057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近代中国激烈转型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宗教都要随之进行自我更新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面临同样的挑战。近代以来,佛教尽管作为“潜流”有骎骎然复兴之势,但基本囿于居士林中,而僧界寺院颓蔽,淄衣蒙昧,宗风不振。佛教有所谓佛法僧之“三宝”,佛之尊与法之弘,悉有赖于僧。故欲使佛教之振衰起弱,必自培僧始。迄入民国,加强僧教育成为佛教界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民国时期的僧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丛林制度,它是一种应时代潮流而起的新型学校教育。清末庙产兴学风潮迭起袭击了僧教育的兴起,基督教东来传教对佛教弘法构成了挑战,基督教学校的兴办对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发,时人对丛林制度积弊的批评讥讽也对僧教育的革新产生了刺激。由此,僧教育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清末,杨文会居士发其端建立袛洹精舍,为民国僧教育的发展做好铺垫。此后,欧阳渐居士之支那内学院与太虚大师之武昌佛学院成为居士与僧伽办僧教育的典范。二三十年代,佛学院广泛开办而形成繁荣,直至抗日战争打断了僧教育的正常发展。此后战争不断,僧教育也因此随着佛教革新运动的受挫而渐趋衰落。民国僧教育发展的主要体现在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的繁荣。前者体现在诸位高僧大德和他们的弟子们的僧教育探索,后者体现在百余所佛学院和社会学校的相继成立。月霞、谛闲、太虚、圆瑛诸位法师和他们的弟子们是推动僧教育发展的主要气力|教学论文范文|。他们的僧教育思想由于他们所弘教义的不同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由他们培养出的弘法人材又继续着他们的事业,于国内广建僧校,于海外广播佛种。女众教育是民国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轻易被忽略。民国女众教育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兴起之因缘,其内容包括出家众之比丘尼教育和在家众之优婆夷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太虚大师和张圣慧居士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女众教育思想的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女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新的发展因素。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民国佛教的文学和艺术教育很有特色,但是长期以来少人问津。文学教育是民国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僧智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培养学僧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突出了专业性、综合性、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佛教艺术教育则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部分。音乐教育,主课是梵呗教育,兼之教授通俗音乐对学僧进行启蒙教育;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绘画和工艺两部分。工艺教育的大兴正是时展的需要,是佛教革新的关键步骤。《护生画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美术作品,对大众的弘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国僧教育的主要成果还体现在一大批佛教期刊的出版发行。特别是新成立的佛学院在教育过程中发行了大批院刊,体现和传播了其教育方针。《海潮音》杂志作为太虚大师的宣传阵地,很好的反映了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和兴办僧教育的实践成果。将这些佛学院刊物从史料学角度进行梳理,不仅有利于分析民国僧教育的关注点和发展成果,而且对今后的僧教育研究也有资料方面的帮助。总之,在民国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僧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僧教育改革得失兼有,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亦为不同。当今之僧教育是民国佛教革新运动的继续发展。而民国时期的僧教育无论是从佛学院的组织形式、学制课程设置方面,还是从其与时俱进、契机契理和大无畏的入世救世精神方面,都为当今和以后的僧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词】:民国时期僧教育佛学院佛教革新太虚大师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14-16英文摘要16-19导论19-37一、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及现实关照性19-21(一)理论意义19(二)学术价值19-20(三)现实关照性20-21二、学术史综述21-34(一)史料的整理与发掘21-24(二)各类佛教史和教育史文献对僧教育问题的表述24-26(三)相关专著的论述26-28(四)相关论文28-34(五)国外相关研究成果34三、重点、难点、创新点34-35(一)创新点34-35(二)重点35(三)难点与不足35四、相关界定35-37(一)时间界定35-36(二)空间界定36(三)内容界定36(四)其他界定36-37第一章:僧教育的传统与传统的僧教育37-53一、僧教育释义37-43(一)“佛教三宝”之“僧宝”37-401、作甚“僧”37-382、僧之由来38-393、僧如何修习39-40(二)教育浅谈40-411、教育的定义40-412、教育的目标41(三)何谓“僧教育”——兼论僧教育与佛教教育的异同41-43二、僧教育的历史发展43-45(一)原始的僧教育43(二)中国历史上的僧伽生活43-45三、中国传统僧教育的特点45-52(一)多样、零散的教学方式45-481、课诵学习462、讲经教育46-473、译场学习474、“五众”47-485、机锋棒喝48(二)教学内容的变化48-501、由“译经”而“注经”482、“自利利他”与“因果论”48-493、儒佛忠孝观的矛盾49-50(三)修学方法的发展50-521、止观并重502、悟与禅定50-52小结52-53第二章: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与佛教复兴53-70一、清末之社会剧变对佛教的影响53-57(一)时代之挑战53-551、西方文明带来的挑战53-54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54-553、佛教传统经济基础的崩溃55(二)复兴之机缘55-571、佛教复兴的内在机缘——佛教教理的“二律悖反”562、佛教复兴的内在机缘——佛教教理的精密性与思辨性56-573、佛教复兴的外在机缘——儒学因素574、佛教复兴的外在机缘——基督教因素57二、清末佛教的衰败57-60(一)衰败的表现57-591、制度废旧,组织松散57-582、教法衰败,戒律废弛583、僧格低劣,无益于世58-59(二)衰败的原因59-601、不振的国家与不振的佛教592、从滥收僧徒到经营经忏59-603、“佛教十大病”60三、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与佛教界的反应60-65(一)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61-621、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兴起61-622、对庙产兴学运动的评价62(二)佛教界的回应62-651、寻求日本保护的消极实践62-632、对庙产兴学原因的深入思考63-643、兴办僧教育的初步探索64-65四、近代僧教育之父——杨仁山65-69(一)杨仁山简介65(二)金陵刻经处65-661、保证教学课本与教学内容662、提供僧教育课堂与教师663、提供就业渠道与继续深造的场所664、促进佛教刊物的发行66(三)袛洹精舍66-691、班级划分672、学制安排673、具体课程67-684、师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685、学生概况686、袛洹精舍的影响68-69小结69-70第三章:民国时期僧教育机构的创办70-102一、民国新创与僧教育机构的兴办(1912—1920)71-74二、僧教育大发展——二十年代兴办的僧教育机构(1921—1930)74-94(一)1921年(民国十年)74-78(二)1922年(民国十一年)78-83(三)1923年(民国十二年)83-86(四)1924年(民国十三年)86-89(五)1925年(民国十四年)89-90(六)1926年(民国十五年)90(七)1927年(民国十六年)90-91(八)1928年(民国十七年)91-92(九)1929年(民国十八年)92-93(十)1930年(民国十九年)93-94三、战火纷飞——三、四十年代兴办的僧教育机构(1931—1949)94-100(一)1931年(民国二十年)94-95(二)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95-96(三)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96-97(四)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97-98(五)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8(六)1937年以后的僧教育机构98-100小结100-102第四章:民国时期佛教界人士的僧教育探索102-138一、高僧大德的僧教育探索102-130(一)民国僧教育“初祖”月霞法师和他的弟子们102-1061、月霞法师的弘法历程102-1032、“华严座主”释应慈103-1043、空门|教育论文范文|教育家释慈舟104-1054、月霞法师的其他弟子105-1065、月霞一系僧教育的特点106(二)“台宗泰斗”谛闲法师与僧教育(附:倓虚法师的僧教育实践)106-1161、谛闲大师的弘法历程和思想特点107-1082、谛闲法师的僧教育特点108附:倓虚法师的僧教育实践108-1161、倓虚法师简介108-1092、倓虚法师兴办僧教育的历程109-1113、倓虚法师兴办僧教育的成果——以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为例111-116(三)太虚大师的建僧运动116-1241、太虚大师建僧运动的理论探索116-1222、太虚大师建僧运动的实践探索122-1243、对太虚大师弘法育才的评价124(四)圆瑛大师的僧教育探索124-1301、圆瑛大师简介124-1262、圆瑛大师兴办僧教育的出发点126-1273、圆瑛大师的僧教育构想127-1284、圆瑛大师僧教育思想的特点128-130二、民国时期僧教育的成果——大批弘法人材的培养130-136(一)于国内弘法之人材130-135(二)于海外之留学之人材135-136小结136-138第五章:民国时期的佛教女众教育138-175一、佛教女众之由来138-140(一)印度佛教女众的由来138-139(二)中国佛教女众的历史发展139-140二、近代以来的佛教尼众面面观140-143(一)尼众之来源140-141(二)尼众之数量141-142(三)尼众的日常生活142-1431、装扮1422、行为142-143(四)尼众之信仰与智识143三、民国时期的佛教女众教育思想143-154(一)女众教育思想兴起之因缘143-1461、女众教育的可能性——辩驳佛陀轻女说144-1452、女众教育的可行性——同等论的启发145-1463、女众教育的必要性——为佛弟子,续佛慧命146(二)出家众之比丘尼教育146-1481、女众应具之学行146-1472、对女众学院的组织勾画147-148(三)在家众之优婆夷教育148-1541、比丘尼与优婆夷之间的争论1482、“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太虚大师的女众教育思想148-1503、对优婆夷的社会弘化教育150-154四、佛教女众教育的实践154-164(一)女子佛学研究社的兴办154-156(二)女众佛学院的发展156-164五、民国时期女众教育的经验与不足164-173(一)女众教育成果展164-1721、佛教女众的整体发展164-1652、学尼的女众改革思想165-1683、女众学术刊物一瞥168-172(二)女众教育的不足172-173赘论173-175第六章: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教育175-188一、关于文学教育的争论175-179(一)与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的矛盾175-177(二)是否应执着于文字“假相”?177-179二、文学教育的开展179-184(一)开办院校179-182(二)佛教文学学习的内容与方法182-1831、阅读和写作182-1832、讲习世典文字1833、古文学与新文学的作品183(三)佛教文学学习应读的书籍183-184三、文学教育的结果和评价184-188第七章:民国时期的佛教艺术教育188-209一、佛教音乐教育189-197(一)民国时期佛教音乐面临的困境189-190(二)对僧伽的音乐教育190-1941、教育内容1912、特点191-194(三)对大众的音乐弘化教育194-1961、民间佛曲教育1942、新的教育手段194-196(四)佛教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196-197二、佛教美术教育197-206(一)美术学习的条件|教育论文网|和作用198-2001、学习美术可以利生1992、学习美术有助于弘法1993、学习美术有助于僧人自养1994、学习美术还可以增强僧人的审美能力1995、美术教育的精神作用199-200(二)民国时期佛教美术教育的开展情况200-2031、开设课程情况200-2012、美术学习的主要内容201-2033、美术教育的缺失203(三)从《护生画集》看佛教美术的教育作用203-206小结206-209(一)民国时期艺术教育的特点206-2071、附属性2062、关注程度不同2063、收效有限206-2074、颇受非议207(二)艺术教育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207-209第八章:民国时期的佛教刊物与僧教育209-229一、民国时期的佛教刊物略论209-216(一)第一阶段(1911—1920)210(二)第二阶段(1921—1930)210-212(三)第三阶段(1931—1940)212-215(四)第四阶段(1941—1949)215-216二、佛学院所办期刊(杂志)与僧教育216-226(一)支那内学院:《内学》、《内院杂刊》217-2181、《内学》2172、《内院杂刊》217-218(二)华严大学院:《佛光》218-219(三)弘法研究社:《弘法社刊》219-220(四)闽南佛学院:《佛教策进会会刊》、《现代僧伽》(《现代佛教》)、《护院特刊》、《华南觉音》、《闽南佛学院特刊》、《漳州南山学校校刊》220-2231、《佛教策进会会刊》2202、《现代僧伽》(《现代佛教》)220-223(五)弘慈佛学院:《弘慈佛学院年刊》223(六)上海静安佛学院:《学僧天地》223-224(七)七塔报恩佛学院:《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224-225(八)中国佛教学院:《中国佛教学院年刊》、《佛学月刊》(北平)225(九)岭东佛学院:《人海灯》、《南询集》225-226三、《海潮音》与僧教育226-227小结227-229第九章:对民国时期僧教育的历史思考229-253一、从教育学角度反思民国时期的僧教育229-237(一)教育目的229-230(二)教育方法230-2321、音声佛事230-2312、观色佛事2313、学校教育231-2324、为人悉檀,应机说法232(三)教师观232-2341、对佛教事业尽心尽力2332、深入佛教研究2333、打破宗派界限2334、为人师表、严于律己233-234(四)课程观234-236(五)学生观236(六)教学观与学习观236-237二、学僧对民国时期僧教育的思考237-242(一)丛林生活与学院生活237-2391、丛林生活与学院生活并存之原因237-2382、学僧的生活238-2393、丛林清众的生活239(二)僧教育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239-240(三)关于兴办僧教育者2401、对僧教育者的批评2402、对于僧教育者的期望240(四)关于学僧240-2421、学僧之通病240-2412、学僧应具的精神2413、学僧今后的求学态度241-242三、从学人对僧教育的不同评价看民国时期僧教育的成败242-248(一)对民国僧教育的评价242-247(二)对影响僧教育的各个因素的反思247-248四、民国时期僧教育对当今僧教育的影响248-253(一)当今中国僧教育概论248-249(二)当今僧教育对民国时期僧教育的继续与发展249-251(三)民国僧教育遗留下的问题251-2521、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2512、教学师资251-2523、教学内容2524、生源与就业252(四)民国僧教育对当今僧教育的启示252-253写在最后的话253-255附录255-307附录一:《民国僧教育机构一览表》255-275附录二:《民国僧教育机构地区分布及数量统计表》275-277附录三:《太虚大师弘化说教实践一览表》277-304附录四:《太虚大师僧教育思想著作一览表》304-307参考文献307-328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28-329后记329-33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