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策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6049 浏览:19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本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以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为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直性格和高尚品格崇敬不已;也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而赞叹不绝;更为人和革命志士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染。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获得了应有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能以形象中把握内在情感的起伏波动,感受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把握是理解中有感受,感受中又伴着理解。如《风景谈》里的六幅画面,让学生理解《风景谈》表面谈的是风景,实际上写的是风景中的人,是作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并进一步想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风采和生动的生活场景。这样,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对作品战斗的主题、深邃的思想、开阔的意境,都可以深刻地理解,并感受到文章笼罩着一种朦胧美,犹如一支深情的咏叹调,以而受到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为精神美的境界。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应捉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使刘和珍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可亲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而她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与“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的英勇斗争,在林弹雨中救助同伴的无谓精神,自然会强烈地感染学生,尊敬、爱戴、崇拜革命义士的美好情感便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是思想美、人性美、人情美的教育。又如《雷雨》中的周朴园,道貌岸然,满嘴仁慈,只要对他的语言加以浅析,就能撩开他伪善的面纱,清楚地看到其残忍、冷酷、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以而有力地衬托出鲁侍萍自尊、刚强、善良、正直的美德。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提高审美判定能力,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以而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热烈追求的。

四、在创造中升华美

审美接受中的直觉、想象、理解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策略,它们的终极导向是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
作品中的“空缺”或“不完成本”,会激起接受者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当作品的实际呈现为“不完全的形”时,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会很自然地给予创造,使作品的内涵得以拓展。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离不开作品本身,又和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联系。要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就要以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来充实审美客体,使审美主体的熟悉升华,创造出新的意境。比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体现的是白洋淀人民同侵略者战斗的主题,其开头那段月夜编席的文字描写却像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的风景画:水生嫂“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由此可真实的感受到水乡的迷人景色,获得温柔、宁静、心旷神怡的美感;水生嫂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勤劳淳朴,体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破坏这种美的侵略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再如水生夫妻临别时一段动人的对话: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初读这段对话,学生就会感受到一个对丈夫温柔、顺以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美,再想象则会有新的启迪:这段对话既有水生嫂对丈夫的应允、顺以,也有她自己的刚强教育论文和决心。这个农村妇女不仅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更有为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一切的高贵品质。这是党的领导和革命环境熏陶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就由零碎变得完整,由肤浅逐渐深刻。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对荷花的描写,形象传神,布满寓意。中国四万万同胞不就是阻挡敌人的铜墙铁壁吗?水生和他的军队不就是守卫在白洋淀的哨兵吗?进行创造思维,审美主体不仅受到了自然美的熏陶,而且能进一步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的鼓舞气力。
在审美教育中,对学生适当作一些补充先容,有助于启迪聪明、开拓视野,有助于触类旁通,提高审美能力。讲《荷花淀》时,可以比较具体地先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放弃冀中平原,仓皇南逃,农民面对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家园和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武装抗日、保家卫国。水生和水生嫂就是这一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普通农民,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斗,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创造出辉煌业绩。由此以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而坚信战争胜利的必然性。以水生、水生嫂的质朴高尚而联想到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优秀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就是审美教育中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熟悉升华了。对此,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鉴戒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体现策略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综上所述,只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才能陶冶他们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审美艺术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学林出版社,1996.
(许丽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