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论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794 浏览:106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同人们的期望和要求之间出现了落差,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不满足程度也在不断加大,批评新课程语文教育的话语也渐渐多起来。一时间,新课程语文教育成为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褒贬毁誉,纷至沓来。仅2001年以来,关于语文的报刊杂志,如《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教师报》等刊物的语文教育批评类文章“繁多复杂”。尽管不像1997年前后那样出版了大量的语文教育批评专著或集子,但大量的语文教育批评类言论,除了见于纸质媒介外,还散见于互联网和人们日常的交流中。这些批评多含有“问题”、“鸡肋”、“疑惑”、“尴尬”、“失落”、“批判”、“偏颇”、“误读”、“流弊”、“反思”、“缺失”等字眼,鲜明地体现出人们对新课程语文教育的不满和批判,透露出的是人们对母语教育的关爱,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母语教育的要求和支持。语文教育批评正是公众对语文教育的种种熟悉和评价,是对语文教育争论和异化所引起的反思和批判,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审视和思考。对语文教育批评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刻挖掘语文教育的不当行为及其成因,探究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期望,从而找出病因,加快新课程改革,推动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熟悉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路径,搭建起一个分析语文教育批评的理论框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有助于人们认清新课程改革中纷繁复杂的语文教育批评现象,为语文教育批评建立起一套较公道的准则与规范,更有利于为语文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论文将研究视角放置在新课程改革(时间跨度为2001年-2007年)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解读部分,是对语文教育批评的初步认定。主要是对语文教育批评的概念进行界定,审视其特点并对其产生及功能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扫描部分,呈现一些原始的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文本,对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形态与内容进行大致的分类,简析其成因。第三部分为反思部分,主要是对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现状的反思。主要从特点和误区两个方面来分析。第四部分为超越部分,是对语文教育批评的构想。阐述如何回应语文教育批评和如何坚守语文教育批评原则,并探索语文教育批评的一些策略。【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成因回应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4英文摘要4-6引言6-10一、研究的源起及意义6-8二、研究的思路与框架8三、研究的方法论8-9四、相关文献对本文研究的启示9-10第一部分解读:语文教育批评的初步认定10-19一、语文教育批评的概念及特征10-14二、语文教育批评的产生14-16(一)语文教育批评的主体14(二)语文教育批评的客体14-16三、语文教育批评的功能16-19(一)语文教育批评的正向功能16-17(二)语文教育批评的负向功能17-19第二部分扫描: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呈现19-33一、新课程教育批评的背景19二、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外在形态分类19-21三、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内容分类21-30(一)“理想化”——新课程语文教育理念、实施环境批评21-23(二)“宽泛化”——新课程语文课程内容批评23-24(三)“虚假化形式化”——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批评24-27(四)“尴尬失落”——新课程语文教师批评27-28(五)“迷误滞后”——新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批评28-29(六)“乱花迷眼”——新课程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批评29-30四、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成因简析30-33第三部分反思: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特点及误区33-39一、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特点33-35(一)内容广泛、热门突出33-34(二)形式灵活、方法多样34(三)话语中肯、情感鲜明34-35二、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存在的误区35-39(一)停留表层、思辨不够35-36(二)批判有余、理性不足36(三)不顾语境、盲目西化36-37(四)波及太多、不可承受37-39第四部分超越:语文教育批评的构想39-47一、语文教育批评的回应39-41二、语文教育批评的原则41-44(一)实事求是原则41-42(二)理性原则42-43(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3-44三、语文教育批评的策略44-47(一)提升批评主体的素养44-45(二)形成良好的批评氛围45-46(三)重在建设和发展,实现对语文的终极关怀46-47结语47-49注释49-53参考文献53-55附录55-56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后记57-5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