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8761 浏览:339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讨新知识、进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运用学科特点,引起学习兴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教师只要善于发掘,总有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小学语文学科,其思想性强、审美性高、趣味性浓,尤其是苏教版教材更符合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只要教师教法恰当,一定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不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课时娓娓动听的讲解、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演、精心设计的提问、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常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觉得听课是一种乐趣、一种艺术享受,因而他们所教的学生对语文总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进展具有阶段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对策,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实践证实,凡是过深或过浅的教学内容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当留意由易到难、难易适中,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饥寒交迫”这个成语时,先是让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加以熟悉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中找出能解释这个成语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上。学生联系“身无御寒衣,肚内饥”,很快就弄懂了“饥寒交迫”的意思。

三、改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兴趣

事实证实,凡是策略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至昏昏欲睡;反之,策略变化过多的教学,又会使学生穷于应付,以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策略必须适当变化,但又不能变得过多或过于频繁。如有位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诗歌《鹅》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了直观演示的策略,创设诗歌情境,使学生顺利掌握了教学内容。一开始,教师先出示一幅“白鹅戏水”的彩色挂图,然后告诉小朋友:“老师来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孩,在他七岁那年,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的,在碧绿的池塘里有一只大白鹅在开心地游来游去(白毛浮绿水)。那白鹅的脚掌不时地划动着,水面上出现了一圈一圈绿色的波纹(红掌拨清波)。这只大白鹅还不时地伸长脖子对着天空欢快地叫着(曲项向天歌)。看到这样像图画一样的美景,骆宾王随口吟出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不需要再逐字逐句地讲解,只要让小朋友模仿着做一些形象的动作,就能使其加深理解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想像一下教师所讲的故事情境,一边尝试背诵。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示范教学,让学生掌握按“看图想像—读句理解—熟读背诵”的步骤学习诗歌的策略。这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学生喜学乐学,情趣盎然。

四、创设不足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和不足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不足可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兴趣可以引导发现不足。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不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飞向月球》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这样的不足情境:“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里,月球上有广寒宫、桂树、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千百年来,人们对月球布满了很多神奇的幻想。那么,作为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究竟有些什么呢?它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吧。”学生们听后个个兴趣盎然,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我充分调动起来了。
总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一切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