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12744 浏览:558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负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续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略谈个人之管见。

一、依托教科书,深挖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语文是母语教育,人文性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潜隐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的过程中,即在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紧密依托教科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于漪曾指出:语文教学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作用,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以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中学现行各版本教科书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强。如初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就对爱国、科学、自然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仁爱、立志、勤学、坚毅和进取等内容,多有涉及。
中学语文教学,除学习语言外,更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重视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优秀的篇章,往往承载着人类的聪明,要以中汲取滋养心灵的营养。如诗词歌赋这些古典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令人仰止,不但布满书香,而且深浸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学习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接受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健全人格,锤炼心理与坚强意志,在精神上寻根,有利于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坚守宁静的精神家园。
假如语文学不好,小处讲,事关个人素质提高;大处讲,影响全民族母语水平的进展,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继续和弘扬。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除了要依托教科书外,还要课内悟策略,课外求进展。

二、培养阅读兴趣,培育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的情感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本》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以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暗暗相合的,我们要依托教科书,放眼课外,打通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沟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优秀文学作品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品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修养心灵,进而提升人生境界。
当然,教师要留意引导,如对文本的解读,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时代,观照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对话,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思索社会,反思人生,不断以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入,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用真实的情感写就的生命赞歌,处处流露出浓郁的人生况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又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让我们深深震撼于盲女对光明的渴盼,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有可鉴戒之处。“文以载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所具有的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可资鉴戒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
在一个物欲泛滥、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仍有必要提倡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去读书,在读书中去感悟人生,养成锐意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固本清源,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广泛涉猎,将有限的文字与广阔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离开了生活,离开了阅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空中楼阁。

三、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播

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播,还注重受众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
要提高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身心和谐进展,就不能只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法等基础知识,还包括社会和人生等丰富内容。以长远来看,语文教育还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筑就人文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地位极为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耳濡目染来实现人文修养的跨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和民族灿烂文化的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语文教师对此更是责无旁贷。
但是,矫枉不能过正,一味夸大人文性,把语文上成常识课、政治课等不伦不类的做法,也背离了人文教育的初衷,这是我们要反对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工具性要重视,人文性也不可偏废,要把握好度,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学好母语,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李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