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本真回归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0688 浏览:449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面对目前语文教学表面生动热闹、实质低效浮躁的情况教学论文,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回归本真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对策,提出了本真阅读、品味语言、适度练习的主张。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本真回归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51-01

一、践行本真阅读,把准语文的“脉”

要让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同学生一齐肩并肩,手挽手,平心静气地走进文本。阅读课堂上,就是捉住精典文本,遵循阅读规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排除看似“友善”提示、可有可无的导学,而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之中,专心灵与文本对话,进而获得真切的语言感悟。这才是严格作用上的“本真阅读”,这样的课堂阅读才是真真切切的阅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为了增大课堂的容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注重课堂的拓展延伸。实在拓展延伸本无可厚非。不足在于这拓展应该如何实施才更加有效,这是不足的关键所在。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走向。站在能力和思维培养的高度上精读选文是第一要义,精读一篇经典文章要胜过泛读无数篇普通文章。因而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充分利用好教材,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根基;实在,出色的语文课往往不是依靠“拓展延伸”而取胜的。因而,以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整合的根本是用好教材本身的资源,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这个最大的“宝藏”,这可能比任何附加在文本上的“外来物”都格外重要。

二、静心品味语言,贴近语文的“根”

“培养语言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就是“语言”加“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贴近”并直接“走进”语言文字本体。这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巧妙地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地揣摩、体味、感悟文章中精典的语言。贴近文本的最佳途径是“读”。语文教学假如离开了“读”,就形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或形如浮萍,随波逐流。只有细读、深读、透读,才会有思索、感悟、感动,才是与文本的零间隔对话。
面对具体的文本,可以这样安排学习流程:首先进行泛读,整体感知后,展开精读。精读时,着力于对关键语句、核心段落作细致入微地揣摩、品味。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领、指导和示范。学生品读,首先必须坚持自主的原则。由学生自己直面文本,进行自然状态的阅读,这是品读的条件条件。教师若导读暗示,学生就会意在读前,一方面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致;另一方面就没有了阅读过程和真切感受,自然也就味同嚼蜡了。其次是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收获,是一种美妙的境界。这里的“个性化”,应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指非传统的“个性化”的解读;二是指通过自主研习获得的熟悉和看法。这种熟悉和看法或许与通常作用上的理解是基本或者完全一致,但由于自己是在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干扰下自我阅读、感悟而得,所以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追求个性化阅读,必须以自主为条件;然而仅有自主还不够,还得有阅读“量”的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策略作为后盾,特别需要学生阅读时淡定以容的心态作作为保障。
由此说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对宽裕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教给学生多元解读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整个过程和效果实施激励性评价等,自然就特别重要。这样,着眼本真,回归本位,走进文本,揣摩、感悟语言文字,以思维练习导航,其间渗透人文性,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三、坚持适度练习,招回语文的“魂”

任何事物都轻易以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前我们将练习作为语文教学的制胜“宝贝”。现在却有不少人完全抛弃了练习,似乎练习与新课程格格不入、水火不容一般。
如今的课堂为了回避“练习”,天文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美术,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包罗万象,就好似一盘大杂烩。再去找找主角语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主角成了配角,这是怎样的悲哀?语文老师放下自己的活,做着思品、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老师的事,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只怕是吃力不讨好!
这其中肯定出了不足。试想一下,我们哪一个教学环节不是在“练习”?练习学生思辨能力,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本真的语文课堂都在用形式各异的方式练习学生,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对于练习,我们大可不必持“避之尤恐不及练习”的态度。可以说自有母语以来,练习就是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策略,没有一种语言不是这样,主要不足在于要科学、全面地理解“练习”的内涵。练习就是在一定的引导下进行的练习。语文课堂上的表情朗读,背诵,在课本中直接进行的批注、点评,板演,正反方辩论,当堂的反馈练习,互动的纠错评价等,都可以纳入“练习”的行列。
至于我们为什么憎恶“练习”,是由于以前异化了“练习”。在数代教师前赴后继的行为强化后,“练习”变异成了一个畸形儿。机械重复、单调乏味、高耗低效的练习,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进展。我们必须反对和摒弃野蛮练习,实在也就是不顾及学生生理和心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伪练习”,既要秉承“听说读写”的传统形式,又要革新教学论文适应时代节拍的新形式,如网络阅读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