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词鉴赏考点突破与本体突破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3624 浏览:85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诗词鉴赏考生失分的一类题型。探讨考生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情况、浅析失分理由后,除去考生表述能力和文化积淀的差别,有些理由是考生有着的理由,训练纠正的理由。这些理由在两个:

一、正确解读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二.答题规范、要点齐全。

答题中,若能正确地解读诗歌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解题会出现偏差;答题规范了,要点都了,答题会失去不该失去的分数。于此,上述两个理由的个,几年的教学经验,解决策略教学论文,权作抛砖引玉。
在解读诗歌主旨时,可“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
“突破法”强调“四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
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时候,标题能为理解诗词打开一扇窗口。看李端的《闺情》,明白,作者是在抒发闺中思妇之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能知晓,作者是在借赋未开海棠来劝勉儿辈。
看作者。审读诗歌作者,是诗歌鉴赏中传统的策略教学论文。作者生平、思想及遭遇,就可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如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的诗大都表达寄寓山水的隐逸情怀。李煜、李清照的生活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的诗风也迥然相异。
看注释。每一首诗歌都有注释,一旦给了注释,就。命题者决不会轻意地无效信息。的注释要么是简要作者,要么对创作背景作,要么对某些词语作解释,典故。认真浅析、探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对解读诗词主旨有非常大的。所以,对诗歌注释,掉以轻心。
看题目。也看理由设置。一般一道诗词鉴赏题下设两问,这两问的设置,有时会给理解诗歌契机。如一道南宋陈与义《春寒》的试题,一问: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由的设置使在未解读诗歌本身,就能心中有数:这首《春寒》是托物言志,借描绘海棠,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趣。又如晚唐诗人雍陶的《天津桥春望》鉴赏题所设的一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在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蘊藏着作者的感情?请诗句简要浅析。这样的理由设置对于如何浅析景物,如何看待情与景的联系倒是了很好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角度。
这“四看”,说繁复,做其实简单。它要求于拿到鉴赏题之时、解读诗歌,花几分钟左右时间对信息做一次提炼、筛选、整合,即能对诗歌的主旨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有整体、大致的。而对于诗歌本身,也可采取审词句、析典型意象的“本体突破法”。
审词句。即对诗句本身筛选、浅析、体味。一首诗歌,不管作者表情达意多么曲折、隐晦,他的情感还是会在不经意间,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么,对于诗歌里面的字眼、语句,要细心浅析与体味。如南宋刘过的词《唐多令》,有这样词句流露了作者情感:“满”、“寒”、“又中秋”、“故人今在否”、“浑是新愁”。据此得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岁月,物是人非,交游零落等悲慨感伤之情。
析典型意象。诗歌当中,常有典型的意象,表达了特殊的内涵。如非常熟悉的“柳”(送别)、“竹”(节气)、“菊”(隐逸)、“采薇”(隐居)、“折桂”(科举及第)等。
对常见意象特殊内涵的把握,于正确地解读诗歌。如祖咏的《苏氏别业》,题目要求诗歌内容,简要浅析诗人。在解答此题时,可浅析典型意象“南山”“竹”,以而答案:刻画了性情高雅、追求闲适幽静生活的诗人。
面对诗词鉴赏这一难点,若能综合运用“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就能读懂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情感。但这攻破诗词鉴赏考点的步,到答题中,又有答题规范和要点齐全的理由。关于,篇幅的考虑,于此也作赘述。
汪丽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责任编校:左晓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