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语文课堂语文课堂需要静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4738 浏览:15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静心学习、沉思默想、咀嚼品味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的现象,学生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收效甚微。我们认为,语文课堂要闹,更需要静。
关键词:语文;课堂;静
1992-7711(2013)11-037-1
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涵泳品味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的现象,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语文课堂要闹,更需要静。
首先,课文要静读。
“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师生一起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静读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的学习方式。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静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辐射,想象得以自由放飞,个性解读得以生成。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去体味、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接受语文的滋养。比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进入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
其次,问题要静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由此获得知识技能,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设计的问题要科学,设计要巧妙,过渡要自然,逻辑要严密,能够围绕目标,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没有意义的问题不问,一目了然的问题不问。有问必有思,很多课堂提问需要学生静心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学生静默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提升的一个过程,这段时间看似课堂空白,恰恰是学生思维最集中、最投入、最兴奋的当口。可我们的老师却常常操之过急,甚至越俎代庖,往往是一个问题刚抛出来,紧跟着的就是“看谁最先想起来”、“谁能第一个大胆站起来”或等等提示性话语。只要想一想,还没有思考出什么头绪,学生能马上进行合作交流或回答展示吗?宋学大师陆九渊曾说过:“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在精读细思、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完成词句的品析、段意的理解、内容的归纳等阅读任务,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所以,老师可以把“看谁最先想起来”“小组内迅速交流一下”等提示语换成“请大家认真思考”“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思考时间”等等,让学生的思考更成熟更深刻。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课堂表面上呈现的热闹只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根本不会给学生带去理解和提高。
另外,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反应快一些,有些同学慢一点。要照顾全体,要给慢一点的同学以机会,而不只能与极少数优生对话,让弱生成为配角,使他们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游离课堂之外。

三、练笔要静写。

“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重要目的。中国语文学科心理学系统研究的开创者朱作仁教授说:“别小看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一般说来,学生说易写难,因为“说”需要的思维过程简单快捷;而“写”则需要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要瞻前顾后,要调用脑海里诸多的积累,可以说“写”是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课堂上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我们要把“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进行,而这一环节则更需要“静”。
《我愿意是激流》是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抒情之王”裴多菲的重要作品。其意象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为读者所惊叹。我在教学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抓住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有什么特色?”这样几点展开。欣赏完这首诗后,我说:“‘发愿体’这种格式源自于民歌,我国民歌中也有不少使用这种发愿体的。这种格式直抒胸臆,简便易行,几乎人人都能写。请同学们用‘发愿体’的格式和形象化的手法,选择几个合适的意象,写一首抒情短诗。”然后,学生就在静得能听到笔和纸轻微的摩擦声里,静静地写。时间不长,就写出不少意象多样、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诗句,如:《我愿意是清风》(王倩倩):我愿意是清风,一股温柔的轻风,只要妈妈是泉水,我就要以热烈的亲吻,让水面飘起阵阵涟漪。/我愿意是小鸟,一只可爱的小鸟,只要妈妈是柳树,我就要以动听的歌声,让柳枝欢喜地打着节拍。/我愿意是白云,一朵热情的白云,只要妈妈是蓝天,我就要以青春的舞姿,让蓝天显得更有活力。……如此精彩句子很多。假如这节课中,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而只是不厌其烦地诵读和讲解,学生机械地朗读和听说,他们还能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悟出一些道理吗?所以,千万别让语文课成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嘴上功夫”课。课堂上的静写,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