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兴家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4232 浏览:177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I笔者在本文中着眼于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以为|教育论文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身为人之道,具体从“孝悌仁爱”、“勤劳节俭”、“谦敬诚实”、“立志自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把家中子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之人;二是交友处世之道,具体体现在“广交慎择,善觅师友”、“宽人律己,以诚待人”、“敬畏人心,明哲保身”、“刚柔并济,胜处世事”四个方面;三是读书治学之道,具体从“读书之用,明理经世”、“治学之要,贵在三有”、“治学之方,专一有序”、“治学之法,勤于四多”四个方面来教育子弟,使其家族子弟大多数能学有所成;四是健体养心之道,具体从“惩忿窒欲,慎独心安”、“主敬身强,求仁人悦”、“劳逸结合,习劳神钦”、“眠食有恒,不信医药”、“养心之要,切忌恼怒”五个方面加以告诫,并要求家中子弟养成饭后多散步、睡前勤洗脚、时常、早起习射等良好习惯,使家族子弟心身健康。通过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教育内容是德在事先,即他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对子弟进行道德教育,德育贯串|语文教学论文|于家庭教育的始终,无处不突显家庭道德教育的色彩;教育对象则男女同等,曾国藩不仅重视对家族中的男丁进行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家族中的女性进行教育;教育方法实用有效(具体包括有: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导之以启;重视环境,夸大|教学论文网|意志等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育目的为修齐治平,其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家族中的子弟培养成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才。对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对其特征的概括上,还应该对其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在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进行公道扬弃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并结合时代特征,指出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的一些现代启示:一、家长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为国育才;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分清阶段,掌握方法;三、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四、家长对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文化和经验要公道扬弃并科学鉴戒;五、激励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争取与时俱进;六、家长在信息时代给子女写家书难能可贵;七、建议家长积极走进家长学校接受专业指导。家庭教育是人类史上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搞好家庭教育,使子女感化而成人成材,我们亿万的家庭才能和睦兴旺,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和谐富强。【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现代启示
【论文提纲】:内容摘要2-4Abstract4-8第1章绪论:古为今用——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初衷8-12第2章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12-332.1修身为人之道——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内涵之一12-212.1.1孝悌仁爱为人之本13-152.1.2勤劳节俭立身之基15-172.1.3谦敬诚实进德之源17-192.1.4立志自强圣贤之质19-212.2交友处世之道——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内涵之二21-252.2.1广交慎择善觅师友21-222.2.2律己宽人以诚待友22-232.2.3敬畏人心明哲保身23-242.2.4刚柔相济胜处世事24-252.3读书治学之道——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内涵之三25-292.3.1读书之用明理经世26-272.3.2治学之要贵在“三有”272.3.3治学之方专一有序27-292.3.4治学之法勤于“四多”292.4强体健心之道——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内涵之四29-332.4.1惩忿窒欲慎独心安302.4.2主敬身强求仁人悦302.4.3劳逸结合习劳神钦30-312.4.4眠食有恒不信医药312.4.5养生之要少生恼怒31-33第3章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33-383.1教育内容德在事先333.2教育对象男女同等33-343.3教育方法实用有效34-363.3.1言传身教严慈相济34-353.3.2因材施教导之以启353.3.3重视环境夸大|教学论文网|意志35-363.4教育目的“修齐治平”36-38第4章扬弃与探索——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38-484.1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扬弃38-424.1.1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理性批判38-404.1.2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公道继续40-424.2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思想发展的现代启示42-484.2.1教育目标为国育才42-434.2.2分清阶段掌握方法43-444.2.3多方努力营造环境44-454.2.4公道扬弃科学鉴戒454.2.5更新观念与时俱进45-464.2.6信息时代家书可贵464.2.7家长学校专业指导46-48注释48-50参考文献50-53后记53-5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