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失效现象剖析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1049 浏览:456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话”成为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本质特点。现在很多教师也正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对话。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防止对话教学的失效。所谓对话教学的失效,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实在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假对话。对话教学的失效是有危害的,它使人产生错误的判定,不能够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等等。“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在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因此,应该就对话教学的失效现象作一剖析。

1.掩盖式的对话

由于种种理由,教师或学生会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作用。造成掩盖真实意图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一是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压力下,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二是学生为了讨好教师或为了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在教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或者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本来学生做得并不好而教师却说好,给学生造成一种“真”好的假象。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可能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而使教学走向假对话。请看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这是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的是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课文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由于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姚明,有的说崇拜影星刘德华,有的说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司马迁。”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在上述教例中,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教师要说出的答案。而教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司马迁”,实在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师问生答的对话,成为名副实在的无效对话。“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教学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大量有着。真正的对话教学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基本追求是真诚、真实,而案例中的这种对话所导致的是教师与学生真实自我的消失,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能塑造人,反而把教师与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

2.离题的对话

离题的对话有主观离题与客观离题两种情况。主观离题是指在明明知道这样做的效果的情况下而继续进行貌似有效对话的对话。客观离题则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谈着谈着扯远了,离题了。不论何种理由,离题的对话终极成为一种失效的对话。
某教师教学《嫦娥奔月》,上课后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学生说:“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教师接过话来说:“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堂课我们就先来讨论这个不足。”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不知不觉中,一堂课过去了大半。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没有捉住教学主题,而且完全游离(背离)了教学主题,造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可见,在教学中始终牢牢围绕主题展开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3.无实质的对话

无效对话的一种情况就是“无实质的对话”,即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徒具对话之形式,而无对话之实质,不是真正作用上的对话。
一位教师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彭德怀的。”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生答:“题目就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过草地的时候。”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
这样的对话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所致,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不足。

4.独白式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唯一正确的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实在也不是教师的观点)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就是独白式的对话。
在教学《倪焕之》一文时有一教例,说教师上课时,“问的时候,不惮一而再,再而三,直到闻声了他们设想的答语方才罢休。譬如问:我们天天吃什么东西的?回答说:粥。于是又问:粥以外,吃什么东西呢?回答说:饭。于是又问:饭以外,吃什么东西呢?回答说:面、馒头、大饼、油条。于是只得换个策略问:我们天天不是吃茶么?回答说:真的,我们天天吃茶。这才算满足,开始转入本题说:我们今天就讲这个‘茶’。”
造成独白式对话的理由,主要还是教师权威的有着,教师仍然支配着课堂。课堂里“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刘云杉说:“课堂中声音如同麻雀啁啾,五音齐备,嘈杂而热闹,生机勃勃。当权威话语的独白取代嘈杂,远的世界取代并重塑近的世界,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安闲的生长的空间而成为圆形监狱无所不在的凝视时,真的声音消失了。”

5.无碰撞的对话

表面上对话双方有来有往,似乎讨论、争论、辩论得很激烈,但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不理睬,双方只坚持自己的态度,只想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意图。
这样的对话最后变成了双方交替进行的自言自语,变成了对自己观点的坚守与保卫。对话的本质是理解,没有理解的对话就不是真对话。对话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理解、达成共鸣。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基于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沟通,不仅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还要交流阅读知识、技能、对策、态度等“知识建构”。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都可能导致对话教学失效现象的出现,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防止出现对话的失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知己。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游离主题等情况要能及时发现,让学天生为真正的“对话者”。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