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32629 浏览:1539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流行词。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同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以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不仅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更是人们实现目的的有效对策。一个新的时代的进展,必然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回顾过去,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夸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说是对话教学的雏形。今天,我们提出“对话教学”也是对当代精神的呼唤的回应。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敏锐地把握了“对话教学”这一富有时代特点的教学革新教学论文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以来,沉寂的课堂热闹了起来,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对话教学的近况

 将对话教学引进语文课堂,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对对话论述的一知半解,实践中出现了“假对话”的流弊。

(一)教师主宰的对话

教师固然在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但是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固然课堂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线人的“对话圈套”。如:苏教版五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做《师恩难忘》,教师以最后一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怎么能忘”切人,让学生初知大意后教师提出:以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师的教诲之恩,找出其中最能说明有教诲之恩的一句话。学生有的找周老师讲故事的一句话,有的找“我”听入迷的一句话,就是不找老师需要的“我在周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这样,找来找去,否定一个又一个学生答案,花费了很多时间,最后,终于有一名学生“对号入座”,教师如释重负。属于语文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严重缺失,学生在这样严密制约教学论文的对话中,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体现出来的不是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方式化的表演罢了。

(二)脱离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学生的第一熟悉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有些教师为天生“无法预约的出色”,为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觉和理解,就以“同等的首席”中让出来,成了教学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学生回答:“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假如秦始皇不为自己修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农民。”“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以不同的角度猜测着教师的“答案”,教师因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也不置可否,教学无果而终。这种脱离文本视野,缺失文本价值观的对话,是一种没有潜质的“空对话”。这种没有作用天生的对话只能是空洞无物、毫无作用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对话越多,间隔教学目标就越远。时间长了,学生会变得心浮气躁,哗众取宠,迷失精神家园。

(三)围绕不足的对话

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小组讨论汇报,即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不足,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是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当前对话教学出现的一个不足就是:教师把讨论等同于对话。不管教学什么文本,都让学生讨论,其结果就是学生往往忽略了文本的有着,在未对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交流,所获得的体验和理解往往也流于浮泛,大而无当。另外,对话往往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这样,教师的“话语霸权”转为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对话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展机会。对话是实现教学的一种方式,缺失的对话无疑是假对话。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一)建立真诚、同等的对话环境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同等态度,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教师拥有真诚、同等的对话意向是激活学生对话期盼的重要条件。学生是否有对话的愿望,能否积极地介入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对话的期盼,有倾诉的愿望。教师应懂得倾听,为尊重他们而倾听,为体谅他们而倾听,走近他们。只有建立真诚、同等的对话环境,学生才敢畅所欲言,聪明的源泉才会充分喷涌。
 (二)善于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介入。激发他们对话的和热情。1创设课文情境。我在教《九寨沟》时,播放几段关于九寨沟风光的录像,学生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为他们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对话的。2创设不足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比如我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伊始,便让学生看题目想不足。学生捉住课题纷纷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在古寺会做些什么呢?这些不足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不足。引发学生的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汇报学习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形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围绕一个开放的中心话题

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我总喜欢捧着课文默默地读、品。实践中我有感受:假如课前阅读文本时没什么感觉,上课也就常常语言僵硬,与学生对话不是失去方向。就是缺乏引导的灵感。而阅读时每有心动,常常意味着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即将产生。我想,一个优秀话题的产生常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蓦然回首”。它应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课堂支撑力,对话得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力。以情趣或者挑战性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三是文本穿透力,与文本的内涵紧密相关,具有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方向性。例如,《望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我”和小外甥在轮船的甲板上赏月,背诵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还望着月亮展开想象的事。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品读课文,感受感受作者、诗人和小外甥眼中的月究竟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这个不足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它犹如一根红线将文中出现的三幅画面(作者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以及小外甥眼中的月)有机地编织起来了,以而体现了整体性的教学原则。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熟悉在变化之中逐步得以提高。

(四)教师掌握一些引导“对话教学“的技艺教学论文

教师要学会一些引导“对话教学“的技艺教学论文。1“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者的思维。2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探讨有争议的不足。在处理争议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论坛。3探究有争议的不足主要策略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应尊重介入者的不同观点,保证学习质量。 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对话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师生联系和有效的教学对策。它“以人为本”,必将给“万马齐暗”的语文课堂注入勃勃生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