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认识数学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21177 浏览:955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操作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认数和推导算理。

一、加强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挖掘、拓展教材内容的探索空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新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记忆深刻。
例如,认识“余数”的意义。教材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出示题目“一共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先让学生用23根小棒代替23盆花摆:每5根小棒为一组,可以摆几组,还多几根。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强化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为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教师告诉学生剩下的3,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尝试计算;帮助学生弄清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又如数学“圆柱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圆柱(易拉罐等圆柱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罐的上、下两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接着要求学生把两人相同的罐的上、下两面叠在一起比一比,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摸一摸罐的侧面,议一议:罐的上、下是不是一样粗?学生通过看、比、摸,从而概括出:像易拉罐这样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并且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就是圆柱。

二、动手操作、实现学生对数学算理的正确认识

动手操作时最易激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笔算除法”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切实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用小棒操作:把5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根?
(1)教师引领: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
第一步:分整捆的怎么分?
第二部:分单根的怎么分?
(2)学生动手独立操作。
(3)师生交流:你是怎么操作的?
第一步,把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余1捆;
第二步操作强调先拆再“合并”起来分。
(4)将操作内化为认知:将分小棒的过程记在脑海里,自己边说边操作一遍,再和同桌互说一遍。
(5)抽象概括:将操作过程用小棒图记录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手、口、脑等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笔算除法算理的正确认识。

三、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让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100米的跑道有多长,走完用了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在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用多长时间。到粮店调查1袋大米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几袋大米是1吨。观察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能装几袋大米。如此可以让学生丰富对千米、吨的感知,体会千米、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首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操作实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王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云南教育,2011-11期
方力钧.《新课程下数学“练习设计”的走向》.云南教育,2012-1-2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