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非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802 浏览:88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智力因素相差不是太大,成绩的差异很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实现教学真正的全面性。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1992-7711(2012)18-017-2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心,有不屈不饶、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性格。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化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许多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能够得心应手。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同在一间教室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其表现并不相同:有的老师走到哪里,学生的眼睛就跟到哪里,聚精会神;有的总是到处张望,如坐针毡;有的眼睛呆滞,思想神游太虚,心不在焉。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呢?这是由于他们学习动机不同造成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是非智力因素开发里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学生发生学习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于自身的认知需要,而学习行为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如果本身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学习的内需也难以启发。因此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高中生,其学习动机还是需要教师去激发和调动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家人或是环境定义得太具个体性,比如学习好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以后找一份好工作,将来可以给自己很好的一个社会地位;又或是我们是寒门子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好好学习,将来能够“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等。这样的个体性的学习动机日复一日地被不断在耳边重复,甚至是警告的意味,使得学生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当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的学生不断降低自己的目标,终有一天,孩子感觉离当初的目标很遥远了,就开始逃避了。所以我们化学教师要利用自己课堂的优势来对孩子进行社会性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的学习意愿能始终不受影响,明白学习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考一所好大学上。这样孩子们的天空才不会灰暗,学习的愿望才能持久。
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学习动机,才是持久不变的学习动机。利用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把课本知识鲜活起来,把学校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也可让学生进行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中,课堂变大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如此以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持久不变。

二、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化学来说,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源泉。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618jyw.com
都离不开实验。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积极性的狂热往往又是短暂的。因此启发并稳固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又一重要方面。
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演示实验,可以在课堂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与化学教师的互动演示实验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解决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下,穿插不同的化学趣味实验,来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另外,课后的家庭实用有趣的小实验是将知识变为“临床试验”,由“纸上谈兵”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其实,也就是强调化学课堂一定要“有血有肉”,实验是最关键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实验,课后思考实验,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才能保持。

三、关爱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方能“亲其师信其道”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足以震撼学生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是“爱”的教育的行为过程,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
在备课中要倾注爱,在课堂中要体现爱,在课后拓展中要给予学生持续关注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对每位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爱全体学生,这种爱是人道的、明智的、正确的、科学的、智慧的。教师只有这样爱,才有可能充分尊重、信任、接纳、理解、关怀学生,才能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才有可能关注和理解学生,才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平等交流。学生只有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才有可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自信心树立起来了,学习的热情就能保持一直高涨,这也是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化学教学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等,这些成就的获得与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某些方面还落后于国外,如果长期落后必将挨打,这些会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无庸置疑,利用好化学史教育,可以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的研究态度,坚韧不拔的探究事实真相的科学态度。
我们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暗示,激发学习的热情,以榜样的力量来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坚持不懈的科学求真精神。如在讲到侯氏制碱法时,我们可以在分析制纯碱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领悟侯氏制碱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热情。英文“china”的本意是”瓷器“,在欧洲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965年我国化学家与生物学家合作,首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开了新的一步。这些情节将震撼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向着困难迎难而上,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总之,我们在创新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意学生能力因素的开发,也应该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促进自然科学的教学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叶建柱.论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水平.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07).
[3]王习胜.科学问题与科学研究——从本体论、方法论角度看科学问题的预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科学工作者技术与辩证法,2001(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顾明远,盂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