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互动教学反思演绎精彩,互动彰显魅力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12067 浏览:480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文在“一道高考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反例辨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以“主 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探究;实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012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试卷最后一道填空题,考查的是高中数学中常规、传统的“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许多学生对此题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由于高考试题继承与创新同在,从而学生的求解思路并不清晰. 这题不能直接使用 “分离参数法”,“最值法”也不方便使用,顺利解答有不小难度. 本题击中了应试教学的软肋,显示了高考命题者的智慧. 本问题的解题策略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发散度,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现在让我们追寻课堂的足迹,感受探究的风采.
教师:请你再仔细看题目,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学生2:这不是解不等式,这是一个在x>0时恒成立的问题,学生1没有注意条件x>0而误认为是错题.
教师:解题要注意审题,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要注意等价转换.

2. 思想指导,给力探究

学生3:我拆分成两个函数来考虑.
教师:真简洁,不费吹灰之力解决填空压轴题,出乎意料. 取一些特殊值,缩小字母的取值范围,是一个好方法,体现了特殊性存在于一般性之中的哲学思想. 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也有解浙江高考题的技巧.
学生5:作为填空题,可以这样解,因为它不需要过程;如果作为解答题,能这样解吗?
教师:问得好!谁来回答?
教师:你是如何想到的?
学生10:我是受到恒成立问题中参数分离法的思想的启发,本意是想通过变形分离出参数a,但是经过变形以后发现是关于参数a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而且正好可以分解因式,从而分离出参数a,再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恒成立问题得到参数a的值,其中解关于参数a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也要对两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
教师:很好,不能直接分离参数,但能从参数分离法的思想中受到启发,调整视角,变更主元,体现了生10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11:在生10解法中x=-1有什么玄机?
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谁来回答?

1. 师生互动,收获精彩

“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的行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组织下的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 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点拨者、尝试者和点评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师生互动、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合作交流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更具一般性. 教师不仅需要对常用解法进行固化,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反思诱导,对发散思维、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进行保护和促进.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原始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是富有生机和创造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力的. 给学生再思考的时间,就是让学生由考试时的限时思考变为不限时思考,让他们尽情地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要善于对待学生的发问,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质疑、困惑,不能为了所谓的“教学任务”,敷衍了事,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师生互动,情绪相互感染,思维火花相互碰撞,课堂因无法预约而精彩,因节外生枝而生动. 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也是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

2. 千招易得,一问难求

数学家波利亚说得好:“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与反思.” 在寻求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包含四个步骤:理解题目——拟订方案——实现计划——回顾反思. 其中,反思是解题过程中的深化与提高,有利于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回答出10个教师预设的问题更有价值. 现实中,主动向教师提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即便有,问的也大多是作业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中,学生提出了x=-1有什么玄机,x=1有什么玄机,展示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点,不能满足于获得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数学能力. 此外,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能够提出问题,自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减负和增效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决不能以增补过多的知识、课堂上过多的机械模仿为学生换取一种“应试教育”的高效.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多的时候立足课程标准、中学教材,把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最本质的方法(通性通法),运用好我们的教学智慧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达到我们公认的高效!这既是新课标理念的追求,又是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悟到:学好数学,需要一种意识,那就是团结合作的意识;学好数学,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挑战自我的精神;学好数学,需要一种眼光,那就是发现问题的眼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